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在这个时节,各地有着不同的美食习俗和传说。以下是一些立秋的美食典故:
吃茄子
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后,大将常遇春手下的士兵偷了一个香瓜,常遇春原本要严惩这个士兵,但在农民的提醒下,了解到元大都有立秋拾瓜的习俗,于是赦免了士兵。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茄子的替代品,从此立秋吃茄子的习俗流传下来。
杭州吃西瓜
传说: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人们会在立秋时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后将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夜将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贴秋膘”吃肉
传说:每年立秋,老北京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多吃肉食以补偿夏天因炎热而消耗的营养。人们会选择炖肉、白切肉、红焖肉等美食来“贴秋膘”,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
山东吃“渣”
传说:在山东莱西地区,立秋有吃“渣”的习俗。这种“渣”是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天津咬秋
传说:在清朝,天津地区有立秋吃瓜的习俗,称为“咬秋”,寓意五谷丰登,避免腹泻。
四川喝“立秋水”
传说:四川东、西部流行在立秋正刻喝“立秋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东北地区吃饺子
传说:在东北地区,立秋有吃饺子的习俗。人们认为在立秋吃饺子可以“抢秋膘”,补充营养,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这些美食典故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秋季的期待和祝福,也展示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