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音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现实性的音乐(客观的音乐)
定义:现实性的音乐,也称为客观的音乐,是指在电影画面上有声音来源的音乐。这类音乐包括电影中所有实际出现的声音,例如人物在歌唱、演奏乐器、收音机的广播等。
例子: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音乐、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节日歌舞、街头小唱、街头音乐以及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的音乐等。
功能性的音乐(主观的音乐)
定义:功能性的音乐,也称为主观的音乐,是指在电影画面上没有声音来源的音乐。这类音乐通常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用于表现画面中无法直接呈现的人物动作或心理活动。
例子: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与对唱、独奏与合奏等,这些音乐旨在补充、解释或评价画面内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原创音乐
定义:原创音乐是指作曲家专门为电影谱写的乐曲。这类音乐是专门为电影的情节、人物和氛围量身定制的。
例子:电影的主题曲、背景音乐、情感音乐、动作音乐等,这些音乐在电影中起到烘托气氛、引导观众情感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非原创音乐
定义:非原创音乐是指将既有的现成作品配用在电影场景中。这类音乐可能包括古典音乐、流行歌曲或其他已有的音乐作品。
例子:在电影中使用的经典名曲、热门歌曲或专门为电影改编的乐曲等。
歌舞音乐
定义:歌舞音乐主要出现在歌舞片中,通常与影片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这类音乐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子:电影中的歌舞片段,如音乐剧中的经典歌曲和舞蹈表演等。
附带音乐
定义:附带音乐是指在一般剧情片或记录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的音乐。这类音乐在无声电影时代并不常见,但在有声电影中则用于制造气氛、强调或提高情绪与场景的连贯性。
例子: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
声源处于事件或叙事空间的音乐和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的音乐
定义:声源处于事件或叙事空间的音乐是指在电影画面的规定情境中应有的音乐,如人物在歌唱、演奏乐器等。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的音乐则是指画面并未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而是作曲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而专门创作的音乐。
例子:影片中的主题曲、背景音乐、情感音乐等。
这些分类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一部电影中的音乐可能会同时属于多个类别。例如,一首音乐可能既是原创的,又用于渲染气氛,同时还具有歌舞元素。电影音乐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升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